折腾NAS篇

slug
2022-002
status
Published
tags
archive
summary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选择NAS设备时的经历和选购过程,最终选择了极空间新Z4。作者分享了硬盘和SSD的选购经验,以及对存储模式和备份策略的思考。作者认为,3-2-1的备份策略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他选择了机械盘、移动盘和云端三种物理介质进行存储。
type
Post
date
Jul 13, 2022
最近买了极空间新Z4,终于成功晋级为NAS小白。因为Z4的到来,也开始了我的折腾之路。
极空间的整体造型还是很好看的,由于我开箱的时候并没有拍照,所以就在网上找了一张图片,反正长的都一样,也没有版权的问题。
However,to be honest,经过这一番折腾,真的是乏了。

缘起

为什么要买NAS?这个问题我问过自己很多次,泽泽也问过我很多次。
买一台NAS的想法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我还在奥大的时候。
当时的作业因为涉及到很多的视频素材、照片素材,学校虽然提供了Google Drive和Onedrive,但毕竟上传下载的速度没有那么快(新西兰的网络速度真的不好),一番搜索之后发现很多网友推荐NAS,奈何当时我还是个穷学生,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用Google Drive了。后来,Dropbox风靡世界,趁着那个时候买了Dropbox的会员,上传下载的速度很快,又有着1TB的大容量,算是解决了问题。
回国后,我还依然用了两年的Dropbox,只是因为续费太不方便,当时对于科学上网的了解也不深,更不可能在在工作中使用(拜伟大的Great Wall所赐),只能转战百度网盘。
由是,开始了我对于数据的忧虑。
我的工作需要面对很多数据,大量的文档和视频素材需要使用和存储。经过几次有惊无险的事故后,我深刻地意识到==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至关重要。==
今年上半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几次出差我和泽泽都是抱着沉甸甸的阵列盒到处飞。终于,我们再也无法忍受那份沉重,一口气买了好几个移动固态盘,把阵列盒留在了北京的家里。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个审核了半年的项目突然有了消息,当我们急急忙忙地检索移动固态盘里的文件时,才发现那个超大的文件夹在阵列里。打开百度网盘下载,结果有文件被ban了,还有几个涉及隐私的文件也并没有上传到百度网盘,冷备也不在身边。当时我和泽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我估计绝大多数朋友都有过文件被百度和谐的经历,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痛定思痛,买一台NAS成为我的头等大事。

我需要什么样的NAS

一台NAS能干什么?不同段位的NAS玩家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绕不过去,那就是存储。
==NAS原本就是Network Attached Storage,存储是最本质的功能。==
我对于NAS的需求非常的明确:
  • 是品牌NAS;我对于很多IT知识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弄受能力也不够,还记得第一次装typecho的时候都是看着教程弄了几个小时才弄好,所以坚决不入黑群晖,也不可能自己DIY。
  • 可以组raid5;至于能组raid5这个需求,这一点估计会有朋友喷我——raid5也不保险啊!为什么一定要组raid呢?因为对于我这样一个小白来说,能组raid5至少有了一份心理安慰,一旦遇到坏盘的情况,还是有可能恢复数据的。不管怎么说,能组raid5的NAS容灾率肯定是比不能组raid5的NAS高很多。
  • 我经常会有文件的读写需求,所以需要NAS至少可以装一块ssd来增加读取或者写入的缓存。
  • 便捷的外网访问;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不可能总在广州的公寓,所以我需要在任意一个角落都可以方便的从NAS上传或下载文件。
至于NAS有没有docker,有没有虚拟机,我并不关心。
==明确需求,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我直接略过了许许多多的NAS品牌,瞄准了群晖。
在我的印象中,(估计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也是一样),群晖就是NAS的代名词。所以我最开始看的也是群晖,并很快锁定了群晖S920+,4盘位,性能不错,价位也合适。但我发现群晖的外网访问似乎对于没有公网ip的我来说不友好。(虽然有网友说群晖的服务器已经根据监管要求在贵州建立了服务器,用Synology Quickconnect可以快速访问。)随即放弃。
之后我又看了威联通,也是和群晖存在同样的问题,外网访问的便捷性不够。
于是乎,我只能将目光移向大陆的国产品牌(群晖和威联通都是我国台湾省的品牌)。在少数派上看到了有作者介绍极空间新Z4,又通过极空间官网,张大妈,知乎等多方了解后,终于入手了极空间新Z4。

选购

我是从极空间京东自营旗舰店购买的新Z4无盘版,官网也有带硬盘的版本可以买,极空间官方配的是希捷酷狼4TB机械硬盘。
我手头并没有闲置的硬盘,所以干脆买了4块4T的机械硬盘。
在挑选硬盘的时候,首先是支持7*24小时运转的,不能是叠瓦的,那么也就可选择的就是希捷酷狼系列,希捷银河系列,西数红盘plus,西数红盘pro,西数金盘,东芝NAS硬盘,东芝企业级硬盘这六个里面来选。后来考虑到NAS是放在公寓的,希捷银河,西数红盘pro,东芝NAS硬盘,东芝企业级硬盘都是7200RPM,运行噪音会大,也就pass了,而希捷酷狼和西数红盘plus超过4TB都是大于5400RPM的,也不能考虑。选来选去,最终决定还是购买了评价最高的希捷酷狼系列的4TB机械硬盘。
接下来就是ssd,这里一定要注意,==基本上每一家支持插入ssd缓存的厂家都有适配的ssd品牌和型号,一定要去官网查看==,不然买来了是不能用在NAS上的。极空间推荐的是三星的,官方说256GB就够用了,我还是买了500GB的970 EVO Plus。
在朋友的提醒下,我还专门看了一眼我用的路由器,发现是百兆的。把网线从光猫直接连电脑测的网速超过百兆,果断换了一个千兆版的路由器(虽然不是什么好路由器)。
本来还想买一个UPS,但是看中的没货了,所以还没有买。

体验

总体来说,极空间新Z4还是不错的,安装非常的便捷,稳定性也可以,机器本身的风扇运转声音也不大。
由于安装ssd需要拆开底座,包装盒里配备了一个简易螺丝刀,同时也并不会影响保修。SSD是悬空安装,这样应该可以更好的散热。
希捷的机械硬盘并没有配(送)螺丝,还好这个硬盘拖架是飞翼式固定,不需要安装螺丝。我安好后甩了甩,还算是稳当,不过硬盘拖架的塑料似乎有点廉价。
极空间的NAS安装步骤非常简单便捷,对照着说明书一步步来,基本不会出现问题。
安装好后,我打开了手机上的极空间App,通过手机号注册后,连接绑定就可以了。(p.s.我理解出于监管的要求,是必须绑定手机号的,估计极空间的后台也会进行实名认证。)
极空间的系统据说是非常便捷、好用的。新Z4终于支持了docker,在电脑版的极空间App上打开docker后就能下载镜像了,常用的如qbittorrent,calibre,emby,ubuntu,centos都可以在常用镜像列别中找到,极空间还专门为这些镜像做了安装教程。
系统自带的下载工具包括了由极空间换皮的transmission v2.94和迅雷,通过下载工具做种还是挺方便的。目前也接入了百度网盘和天翼云盘,可以设置NAS和网盘的点对点上传下载。
外网访问,我是关掉了手机Wi-Fi通过4G连接极空间App,打开了一部h.264的电影,原画播放,加载速度让我比较满意,拖动进度条也就是反应10秒左右,可以接受。都说极空间的影音功能强大,我还没有深入体验,等过段时间再分享。
另外,极空间App里还可以打开Samba,WebDav,DLNA,SFTP和NFS功能,这一点是我非常喜欢的,尤其是Samba和WebDav,差不多就是挂载在我电脑上。Windows系统现在支持挂载,MacOS只能暂时通过这种方式了,据官方说后续会支持。
至于存储模式,极空间支持单盘、ZDR、RAID1、双RAID1、RAID5这5种模式。
其中ZDR模式是极空间的自研,硬盘容量大小可以不同,这种备份方式下,系统会把设置为“双备份”的内容,在两块硬盘上同步存储,以保证数据安全;其余内容仅存一份。可以自主设置哪些内容进行双备份。这样硬盘的利用率比RAID1高,能存储更多的数据,也具备相当的安全性。
我目前选择的就是ZDR模式进行存储。

3-2-1

现在有许多存储备份策略,比如这两年很火的4-3-2,或者3-2-1-1-0,还有就是大家最熟悉的3-2-1,即除了原始数据以外,至少3份拷贝,存储在2种不同的物理介质上,其中一份必须是可移动的(或异地)。
notion image
这样操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 不需要担心原始数据或任意一份数据的丢失;
  • 本地备份和移动(异地)备份同时丢失是小概率事件。
当然,即便有这样的保险也并不意味着百分百保险,我们身处的世界原本就充满了各种机缘巧合,还是要尽心保护数据。
对于3-2-1的备份策略,我是这么操作的,可供参考。
  1. 我对于数据的管理有一个周期,分别是当次、季度、年、长期;
  1. 当次指的是,在使用数据的时候,会在本地硬盘上随时保存。==请务必将「保存要像呼吸一样」这个理念形成条件反射,刻进DNA。==使用完毕后,分别存储在本地、移动硬盘和网盘中。
  1. 季度指的是,每三个月对数据进行一次归档管理;
    1. 如果项目已经完成,就把项目数据进行冷备份(分别存储在机械盘、移动盘、网盘)后归档,同时编辑归档目录(分别在冷备硬盘、Notion、石墨文档和本地存储);
    2. 如果项目还在进行中,每季度对数据进行一次整理,分别存储在本地、NAS、移动硬盘和网盘。
  1. 每年的年底,对当年的数据进行一次全面整理,该做冷备的做冷备,该清理的清理。
  1. 有部分数据,尤其是一些原始数据、工程文件是需要长期保存的,对这些数据则是以双冷备+腾讯云COS的方式进行,一份冷备放在广州的公寓,另一份冷备放在北京的家里,还有一份则通过腾讯云COS的归档存储进行保存。
由上可见,我选取了三种物理介质进行存储,分别是机械盘、移动盘、云端,==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的备份基本可以保证数据的安全。
(待续)

© 樹程Leslie 2019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