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东渡之祖师西来意
slug
2022-018
status
Published
tags
Buddhism
summary
这篇文章介绍了达摩祖师东渡中国的故事,以及他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中还讲述了达摩的摩尼宝珠故事、他与梁武帝的对话、以及他一苇渡江的传说。
type
Post
date
Oct 20, 2022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云:庭前柏树子。
这是一段记录在《五灯会元》中的禅宗公案,也是许多人参禅时所用的话头。
祖师,也就是达摩祖师,东土禅宗初祖,如果从释迦佛拈花一笑付传禅宗妙意给迦叶算起,则是第二十八代。当他踏上广州上下九古渡口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改变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灵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摩尼宝珠

达摩的全名是菩提达摩。「菩提」一词的本意为「觉悟」、「至高知识」,「达摩」的本意则是「佛法」、「教义」、「自然」、「事实」、「规格」、「道德」。所以,「菩提达摩」也就是「觉法」,觉悟佛法。
达摩原本是古印度南天竺香至王的三世子,从小也是锦衣玉食,看着自己的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长大的。谁成想,年纪稍长就被卷入了王位的纷争中。
香至王看到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为了国王宝座残酷激烈的争斗、尔虞我诈的算计,内心充满了厌恶。好在他的三儿子一直是平平淡淡,从不曾参与王位的争夺,也不曾站队何人。
一日,香至王秘密传唤达摩,郑重其事地将象征着财富和荣耀,也象征着国家权力的摩尼宝珠交给了达摩。并嘱意达摩在自己百年后继承王位。

可香至王没有想到,两个儿子虽然不敢对他下手,不意味着他们不敢对达摩下手。就在两人商量着如何置达摩于死地的时候,达摩却主动来找二人,并在留下摩尼宝珠后,飘然而去。
达摩是这样对他的王兄说的:
每个人都有一颗光耀乾坤的摩尼宝珠,这就是人善良、纯洁的心灵。它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而世间的荣华富贵、权力财富,在我看来,犹如砖石瓦砾。
在古印度,无论是佛教,还是婆罗门教,都有关于摩尼宝珠的传说。在他们的语境中,摩尼宝珠象征着世间的无价之宝。
我不知道这段故事的真假,但在这段故事中,将王位比喻为摩尼宝珠,倒也恰当,毕竟那时的香至国还是繁荣昌盛的。
达摩抛下王位后,便在般若多罗尊者坐下,出家为僧。在般若多罗尊者圆寂前,达摩询问哪里可以传法,尊者告诉他,东土有大乘气象。经过三年的海上漂泊,九死一生后,达摩终于在广州上下九的古渡口上岸。无意人王的他,从踏上中国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了法王。
何为功德
达摩到中国的时候,正是梁武帝统治时期。众所周知,这位梁武帝是佛教的狂热信徒,不仅多次把自己“卖给”寺院,还确立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佛教的规章制度。
“南朝四百八十寺”绝非空言,有这样一个精研佛理的皇帝老子,那还不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从这个角度来说,达摩入东土后就被梁武帝召见,实属必然。只可惜,有些时候真的就“话不投机半句多”。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就开始显摆自己建寺安僧的成绩。

估计此时的梁武帝,心中想的是,他作为一国之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果有国际友人再夸赞一下,成为“小迷弟”,那岂不是更有面子了。
可是,凡事就怕可是。就在梁武帝眼巴巴地瞅着达摩,等待着夸赞、表扬的时候,达摩一盆冷水就破了过来,“你一点功德也没有啊”。
达摩也是经历过权力斗争的,也是有斗争经验的,哪儿能一句话就把一国的统治者给打发了呢。他接下来解释说:“《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侬晓得伐?你做好事,求功德,这就是有为法好不啦?所以我说没有功德。”
这也难怪,达摩学的是什么?学的是大乘佛教的禅宗,是正儿八经的禅宗二十八祖。而此时的中国佛教接受的还是原始佛教的理论,梁武帝就算慧根再深厚,那能听懂也是鬼呢。

好在梁武帝还是有修养的,又耐折性子问“大师啊,什么是圣谛第一义啊?”
所谓圣谛第一义,是佛教最为高深、最为玄奥的理论之一。真谛用以阐明万法非有、本质皆空(空,并非无,而是不停变易)的道理;而俗谛则在说明万法续存,流注妙有的现象。真空妙有,真俗通融不二,就是圣谛第一义。
由此也可见梁武帝的佛学修养是不一般的。
可是,没错又是令人害怕的可是。达摩这回不解释了,就给了四个字,“廓然无圣”。
梁武帝骤然一惊,好家伙,如宇宙空间一般的辽阔,不生不灭,包容一切,自然而然,圣凡无别。可你不是释迦佛的第二十八代传人吗?都说你已经成圣了,怎么还圣凡无别呢?
于是,梁武帝又问了一句,“朕面对的是什么人啊?”
达摩冷哼了一声,“不认识”。说完,就转身离去。留下梁武帝一个人愣了半晌后暴跳如雷。

一苇渡江
梁武帝最看重的僧人,同泰寺的方丈志公听说梁武帝和达摩不欢而散,一路小跑赶到皇宫,劝说梁武帝。
正在气头上的梁武帝能听他的吗?显示是不能啊。
于是志公和尚悠悠地说了句,“这达摩若不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那是怎么来到我大梁的?”
一言惊醒梦中人,梁武帝拍着脑门,“对啊,达摩可是从南海而来。大意了,太大意了。”于是迅速派遣禁军去围追堵截。
而此时的达摩,早已伫立在长江边,望着滚滚东逝水。

就在禁军终于要完成「合围」时,达摩随手折下了一根芦苇,抛进江中,然后腾空一跃,就踩乘着那根芦苇,渡江而去。留下一众甲胄,目瞪口呆。
梁武帝在得知达摩一苇渡江而后,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嗟乎,见之不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怨之恨之。
想必,梁武帝此时肠子已经悔青了。可那又怎样呢?
北渡后的达摩,来到了嵩山,在距离少林寺不远处的五乳峰太古洞中面壁九年,只为等一人到来。

这人又是谁?他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