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的 Heptabase 使用体验

Published: at 08:00

知识管理型的笔记软件千千万,有上古大神 Evernote,有全能选手 Notion,有双链王者 Roam Research,有小而美的 flomo……这些年,许多软件横空出世,又有许多软件消沉落寞。不变的是每一个知识管理型笔记软件的开发者和使用者都在通过自己的使用经验为互联网世界增添新的动能。

最近已经完全融入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新兴知识管理型笔记软件 Heptabase 也是如此。

Table of contents

Open Table of contents

初识 Heptabase

最早知道这款软件,是在少数派上阅读到《Heptabase:面向未来的知识操作系统》这篇文章。之后去开发者 Alan 的个人网站和 Heptabase 的官网又探寻了一番,终于下定决心购入这款软件。原因非常简单,其一,Alan 和他的团队对于这款软件的真挚;其二,完美解决了我对可视化笔记的需求。

特别具体的软件介绍我就不赘言了,少数派上除了上文提到的文章外,还有王树义老师的文章《可视化卡片笔记写作?我试了最近才开放的 Heptabase》。对于了解 Heptabase 的概貌应该是足够了。另外 Heptabase 的官网有 Alan 录制的视频教程,官方知识库也有详尽的介绍和使用案例。

只简单说一下现在的版本中基本定型的四大板块和两个要素,四大板块是:

  1. Journal 日志,负责提供快速收集信息和知识的通道。其借鉴了 Roam Research,Obsidian 等产品倡导的 Daily Notes 的设计,同时融合了思绪流概念。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可以快速输入各种灵感和想法,在有需要的时候还能轻松的转换成卡片,或者链接到其他内容和软件中。
  2. Map 地图,负责对于信息和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承担我们的深度思考环节,我们可以将其当作 whiteboard 的汇总。可以自由的创建任意个白板,每一个白板中又可以自由创建或关联任意个卡片和白板。在这个板块中,我们可以将不同的白板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拖动排列,构筑自己的思维宫殿。
  3. Card Library 卡片库,负责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聚合管理,可以将其理解成一个卡片笔记知识库。在卡片库中,所有的卡片无论有没有标签,有没有内容,都会汇集在这里,并且有多种方式可以进行内容管理和呈现。
  4. Tags 标签,负责对于信息和知识的初步整理或按需分类。当我们为卡片打上标签时,便自动汇入到 Tags 中。

两个要素是:

  1. Card 卡片,是 Heptabase 的最基本单位。我们可以在日志中随意编辑,之后将编辑的内容按需求转换成卡片,也可以在地图的白板中新增卡片。每一张卡片都可以调整颜色,也可以添加至任意个数的白板中。
  2. Whiteboard 白板,是 Heptabase 的底色。我们可以在白板中享受知识与架构搭建、创造的过程。线性的排列、非线形的排列、九宫格、流程图、看板……各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在白板上呈现出来。

《用 DEVONthink 重构阅读写作流》一文中,我简单提到了几句 Heptabase 现在之于我的功用:

(Heptabase)主要负责对内容的处理,包括了卡片笔记、思维导图和常规笔记、批注等。

正如开头所提到的,知识管理型的笔记软件千千万。所以大多时候,在使用一款备受好评的工具前,不妨先捋清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再利用工具搭建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流;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盲目依托工具的使用方法来前行。

我用 Heptabase 做什么

反反复复的折腾过后,我已经从一个 All In One 的狂热追求者,转变为重器轻用理念的拥趸。原因有三:

  1. 现在的许多软件理论上都具备 All In One 的强大功能,然而我们所能够真正挖掘的软件效用并不高,倒不如把每个软件的闪光点用好、用足;
  2. All In One 的背后是对数据的不负责任,其丢失的风险,迁移的成本都是巨大的;
  3. 是我们在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牵着鼻子走,让每一个工具在自己的 flow 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比盲目追求强大的工具更重要。

Alan 在开始谋划 Heptabase 开发的时候,将自己的经验与思考总结为四篇文章,分别是《My Vision: The Context》《My Vision: A New City》《My Vision: A Forgotten History》《My Vision: Heptabase》,他将人类进行知识工作的步骤总结为:探索 ➔ 收集 ➔ 思考 ➔ 创作 ➔ 分享。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认为 Heptabase 最闪光之处在于负责 (部分的)收集(全部的)思考 这两个步骤。换言之,Heptabase 是用来沉淀知识与思想的。

部分的收集,指的是当我在 DEVONthink 中对收集的内容进行初步处理后,将归纳总结的知识点、相对完整的素材等内容以卡片的形式添加至 Heptabase;在 Heptabase 中记录闪念。

全部的思考,指的是 Heptabase 不仅通过 Map 提供了宏观视角,也通过 whiteboard 提供了中观视角。这使得我们在沉淀知识和思想时可以走的更持久、更深入。

以我的使用情况为例,当我在任何情况下获取到一个知识点时,我会将其先在 Journal 中随手记录下来,这个记录是没有任何讲究的,不做分级,不做排版,就像是拿着笔在纸上记一个电话号码一般。

p.s. 由于目前 Heptabase 还没有 web 端和移动端,在不使用电脑的情况下,我会先将知识点记录在 flomo 或者 Apple Notes 中,之后再导入至 Heptabase。据 Alan 的介绍,web 端将在9月或10月上线。

之后,我会根据知识点查询相关内容,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与知识点有关的信息。这些也都会记录在 Journal 中。

然后是将 Journal 中的记录进行排布,制作成卡片,添加到一个 whiteboard 中。再根据具体情况,对卡片划线连接或排列顺序。这个划线和排序的过程,可以帮助我较为立体的理解一个知识点,将其内化为一个 concept 或者 theory (此处使用两个单词,是因为我实在没有想到用什么汉语词汇可以准确表达)。

我的职业也大致可以归类为创意工作者。最近在审读即将提交备案的电影剧本时,我就是将每一场戏都按照场次、场景、人物、情节制作成卡片,然后卡片与卡片的连线和排布去梳理故事线、矛盾冲突等。有了 Heptabase 后,我再也不用将便利贴粘满整墙,而且便捷的检索功能、中观视角也让我更容易分辨出剧本中的逻辑缺陷和未尽之意,工作的幸福感陡然提升。

知识库的构建

其实,我目前重度使用的 DEVONthink、Heptabase 和 Notion 都可以称之为知识库。只是正如前述的重器轻用理念,优化完 workflow 后,三个软件承担的首要任务被我严格区分,只有 Heptabase 是真正的知识库。DEVONthink 是一个收集箱,而 Notion 是档案馆。

在 Heptabase 中,我根据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的基本原则,设立了如下标签:

我希望籍此来保证我在 Heptabase 中的内容颗粒度,同时这样的分类也和 DEVONthink 中的分类基本保持一致,便于随时调用,也方便记忆、不会混乱。

比如,前一段时间写作某篇稿件时,涉及到数以百计的学术概念、时间和人物等,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 DEVONthink 中,提炼之后汇入到 Heptabase 后,先利用 whiteboard 梳理思路、串联各种学术概念、厘清时间顺序和人物关系,之后才开始动笔,大约40多个小时就完成了写作。而在 Heptabase 出现之前,这样繁剧的工作往往会耗费我大量心神,40多个小时是不可能完成的。

对 Heptabase 的期待

实事求是的说,截至目前 Heptabase 还不是一款真正成熟的知识管理型笔记软件,部分功能依旧缺失。

比如上文提到过的没有移动端,也没有 web端,这给我在不方便使用电脑又希望使用 Heptabase 进行记录时造成了不便。

比如目前 Heptabase 还不支持导入 PDF 格式的文件,对于一些 PDF 上的批注,也需要先在其他软件上写好了,再链接和导入至 Heptabase。

比如我偶尔也会使用 Journal 写大纲,可是不能直接通过边栏搜索和插入卡片,虽然可以使用@调用卡片或白板,但前提是我得记得起卡片/白板的标题。

比如将一个卡片插入至不同的白板中,在一处更改卡片内容后,另一个处的内容也会更改。如果允许建立卡片的副本,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

当然,上述列举的这些功能的缺失还不至于影响使用体验,只是让我个人感觉没有那么的方便而已。

话又说回来,从 Heptabase 开始测试到现在也没有多长时间,打磨一个强大的软件需要花费的精力十分浩繁,与 Heptabase 共同成长,也是一个很酷的经历。

现在,Heptabase 1.0 版本和手机端最新版本已经发布,功能更加全面。开始您的 7 天免费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