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答 Pimgeek 关于佛教的提问

Published: at 08:00

昨天我在即刻上分享了中国佛协副会长、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的除夕普茶开示《疫情的启示》Pimgeek 问我:

如何看待某些佛法传播文章时常出现的类似「某法师讲经说理圆融无碍」的描述?我个人理解佛法在经文中(如《金刚经》)非常强调不要迷信文字、不要自封为神圣的,但是日常的佛法传播文章中容易见到比较夸张的赞誉之词,而有些曾经获得赞誉的人后来也误入歧途(如某某法师),普通人若想深入体悟佛法,如何避免被误导?

Pimgeek 问我的这两个问题,都不是一两句能回答清楚的,故而专门写了这篇文字。

Table of contents

Open Table of contents

什么是佛教?

首先,佛教是劝人向善的。

《禅宗正脉》记载过这样一则故事:唐朝时,白居易曾询问鸟窠道林禅师,什么是佛教的精髓?道林禅师就是以「七佛通偈」作回答的。白居易一听,这么通俗,这和尚不是在拿三岁小孩儿也会说的话骗我吧?道林和尚却说,三岁小孩儿说得出,八旬老翁却做不到。

《增一阿含经》中的「七佛通偈」是这样说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这十二个字非常通俗易懂,我就不作过多解释了。只说最后四个字,有两种断句方式,但是内涵是相通的。

第一种断句方式为: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所有的佛教导我们的。

第二种断句方式为:是/诸/佛教。所有佛教教派都是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

其次,佛教是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的。

如果查阅佛教的历史,追本溯源,我们会发现:佛教的本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所以无论是原始佛教还是部派佛教,无论是北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比起其他宗教而言佛教的教义更像是一种哲理。在佛教概念中,释迦牟尼也好,他的弟子们也好,都没有明确指出神明的定义,并且是旗帜鲜明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的。

释迦牟尼佛讲述的最核心教义是「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其中「诸行无常」揭示着人们该怎样认识宇宙的真相,即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永恒不变的;「诸法无我」是告诉人们修行的方式,要破除掉「我」的执念;「涅槃寂静」则是佛教追求的终极目标,用儒道两家的话来理解为知行合一且和光同尘。

佛教中所有的概念、理论都是由三法印派生出的,如三学(戒、定、慧),四圣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佛教中没有任何一条概念、任何一个理论可以脱离三法印。

如果一个佛教徒迷信、偶像崇拜,本身就违背了三法印,并不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说得严重一点甚至根本就不能算是佛教徒。所以我在给对佛教有兴趣、有误解的朋友们解释佛教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不是迷信的,更不是偶像崇拜的。

另外补充一点,佛教中常说的「佛法僧」三宝,佛、法、僧都是一个范围,是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所有佛陀;是以《阿含经》《华严经》《金刚经》《法华经》及《阿毗达磨》和《中论》《大智度论》为代表的经、律、论三藏法义;是以僧团(至少为三人)为代表的演说佛陀教法的僧侣;而不是单一的某尊佛陀、某条法义、某位僧侣。其中,三宝中以法为尊,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同时移动佛像和佛经,佛经要置于佛像之上;多人同时移动佛像和佛经,手捧佛经的人要走在佛像之前。

第三,佛教是无神论的。

《华严经》中就有这样一句:

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便能证得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智。

释迦牟尼佛的言教(佛教典籍)中,一直在强调「缘起法则」,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一系列条件下相互作用产生的,佛陀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只有悉达多一人成佛,但在他生前,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生(如燃灯佛),而未来也将有佛出生(如弥勒佛)。

佛教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主要指人类和动物),不论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成为佛陀的可能。

此所谓: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佛教相信佛陀是已觉悟的众生,并不是神,而众生则是尚未觉悟的佛陀。

第四,佛教是以信仰为基础,以文化为载体的真理认识体系和生命教育体系。

释迦牟尼佛要将他在菩提树下参悟的生命智慧流传下来,必然需要借助于宗教的表象,他出生在印度,就是以印度教为参照。如果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其他地方呢?我们知道世界各国的佛教都有差异,汉传佛教融合了中国自伏羲以降的传统民间信仰和儒家、道家的文化特征;藏传佛教则是融合了西藏本土的苯教;日本佛教融合了其本土的神道……宗教的属性是佛教流布于世所必需的那个「壳」。

佛教的绝大多数文化内容作为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其贡献和地位是举世公认的。正是由于佛教的传入,极大的丰富了中文语汇,也与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

佛教的真理不是去认识这个世界,尽管佛教也讲了很多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悉檀),在佛教的智慧体系中是没那么重要的,佛教所传承的是认识生命的智慧。因为只有先认识了我们生命自身,以此为前提我们才能够准确而客观地认识世界,才有机会彻底圆满地通达宇宙人生中一切现象与规律。

释迦牟尼佛觉悟以后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与佛是平等的,本来就具有无限的智慧与能力。只是因为我们有种种妄想和凡情,才没有被开发出智能。其中妄想一是源于我们的直接经验,我们的经验显然是有局限的;一是源于认知,我们的知识和思想范围也是有限而片面的;同时我们所有的思维却都是以妄想为基础,而且思维方式也不是尽善尽美。再加上我们与生俱来的贪嗔痴等欲望烦恼,种种这些构成了我们生命中一切问题的源泉。佛陀告诉了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只要能把这一切都「停」下来,我们就能打开生命中蕴涵的无限智能,通达宇宙生命的一切规律,实现自由而圆满的、永恒而常新的、与世界同体而又不失差别的理想生命境界。

关于「什么是佛教?」,还可以观看药山寺住持明影法师的讲座,或者查阅赵朴老的 《佛教常识问答》,圣严长老的学佛三书《佛教入门》 《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

什么是善知识?

小时候得遇上圣下严长老,请教过关于「善知识」和「恶知识」的问题,长老说:

佛教中有所谓的「善知识」,善知识既是我们的好老师,也是我们的好朋友,能够从意见及观念上规劝、鼓励、帮助我们。比如《华严经》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遇到的都是善知识。一般我们说的「贵人」,在生活上、事业上帮助我们的,也是善知识。那些教我们做恶的,狐朋狗友、酒肉朋友就多是恶知识。

我们很难像善财童子那样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遇到善知识。更多的时候善知识与恶知识是会相互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2021 年,我经历了一次许多人看来会动摇信仰的事件,一位使我成为正式佛教徒的比丘破犯了重戒。当时有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同参同门来和我说了很多,其中不乏来试探我态度的,扰乱我的。

当时我旗帜鲜明地表态:首先我是菩萨戒居士,不说僧过为戒律的要求。其次,那位比丘僧即便是破犯重戒,也是他个人的事情,于我无关,更与佛陀言教无关。第三,如果说那些长老们,如本焕长老、圣严长老、佛源长老、梦参长老、星云大师都是为我种下了佛教信仰的种子,那位比丘僧则是真正接引我入佛门的师长;接引我入佛门,彼时为善知识;破犯戒法,此时为恶知识。不以彼时之善掩此时之恶,不以此时之恶抹彼时之善。第四,以法为尊,这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以戒为师,这是释迦牟尼佛的遗训。

《涅盘经》: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我想通过这个亲身经历分享几点我对于信仰的认知:

  1. 无论是哪种信仰,都需要注意信仰的底色是教人向善还是教人做恶;
  2. 我们要将信仰建立于我们自身对于真理的追求,而不是将信仰寄托于他物、他人;
  3. 儒家的君子人格、道家的真人境界、佛家的菩萨人格、基督的玛利亚关怀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情操,在人的层面是一个内涵,都是帮我们完成价值观的建设、思想的建设、人格的建设;
  4. 只有我们不断强化自身信仰,和谐全社会的信仰,才能做到持身中正,让自己成为善知识,也能让自己远离恶知识。

什么是说法圆融?

圆融,是佛教的一个术语,「圆」指周遍,「融」指融通、融和,「圆融」的意思是圆满融通,无所障碍。

以汉传佛教天台宗的观点来看,一位法师在讲经说理时做到了三谛圆融,才是真的说法圆融。三谛,即真谛(明白一切事理的渊源,即一切万象无自体属于空,泯一切法);俗谛(显现万象实际不可缺的受用,立一切法);中谛(举一即三、三即一,不偏二边,双照互融无碍)。

要做到三谛圆融,实在是太难了,古今中外的大德们做到三谛圆融也不多。我们也可以放低一些标准,看看一位法师讲经说理的时候是不是都符合三法印。

如前所述,三法印是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所有佛教概念、理论的根本。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位法师的讲经说理是不是圆融无碍的,就拿着三法印这把尺子去衡量其立意、论据、言辞。

恕我直言,在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大地上,许多大德讲经说理是不能满足三法印的(但不能否认他们是大德善知识)。哪怕是那些从佛学院毕业的法师们,(因局限性)其教理的扎实程度,实证的境界高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与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修养都注定让他们无法真的满足三法印,有些时候甚至还会发现他们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

如何体悟佛法?

我现在还远远达不到体悟佛法,甚至连「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都达不到。仅能以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来分享一些认知。

第一,在体悟佛法之前要学习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包括了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总结的理论精髓。因为只有了解我们当下的主流文化,才不会在学佛时与当代社会脱节,与当代人类最璀璨的思想脱钩。举例来说,佛教最基础的戒律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此处「饮酒」指代的是会使人成瘾的所有事物,如酒精、毒品、赌博等),这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互为表里、不一不异的。

第二,要直接阅读原典,比如《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六祖坛经》《中论》《大智度论》等,先将原典读通顺,读到能将原典中的文言翻译为白话,之后再去查阅长老大德们对于这些经典的解释,还不能只看一家之言。以《金刚经》为例,我们就可以同时参考无著菩萨、天亲菩萨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窥基大师的《金刚般若经赞述》和《金刚般若论会释》,智者大师的《金刚般若经疏》,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蕅益大师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太虚大师《金刚经讲录》等。

第三,要精挑细选一位领路的法师,这位法师不仅需要教理扎实,还要有实证。教理扎实的意思,举例来说如果一位法师连《心经》《大悲咒》这样基础的经咒都背不下来,基础的佛教礼仪、术语都不能信手拈来,那就是没有教理基础的骗子。实证的意思是这位法师自身就是修行人,无论是深入的哪个法门,要有修有证,这样才能依据他自身的经验、体悟前人的经验来指导我们学修。

第四,「佛法在人家,不离世间觉」,要在生活中运用佛教智慧。我的师公上净下慧老和尚提倡「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生活禅,期望我们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具体怎么做呢?老和尚总结了做人的八字方针和做事的八字方针:

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我想说,任何劝人向善的信仰都是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用来匡正我们自身、指导我们生活的。

记得有一次出差到广东惠州,客户非常热情和善,告诉我专门杀了一只他养的走地鸡为我接风。当时我极为忐忑和纠结。一方面因为我受持菩萨戒,虽然可以吃肉,但专门为我而杀,我也是触犯杀戒的;另一方面,客户并无恶意也并不知道我的信仰与戒律,以非常高的礼仪招待我,于情于理我也不能驳了这份情意。

那餐饭之后,我如礼如仪地忏悔了半年才重得清静,依然对这位客户心怀感恩。之后一次聊天时我有意无意地告知了我的信仰与戒律,不仅没有给客户带去不安,反而增进了关系,也加深了他对佛教的认知和对我的认可。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宗教信仰在当今社会还会被视为异端,非常正常。我们要随顺众生,生起如观世音菩萨那样的慈悲心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我们也要像罗睺罗尊者那样持戒清净,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素质。

将佛陀的言教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正如六祖大师所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